知识分享

押注混合云和人工智能,分拆后的IBM能成功吗?

2020-11-04 11:35:33 admin 22

国庆节前有英伟达收购ARM的“瓜”让科技圈的人吃了许久,而就在国庆期间,科技领域又有一波大动作出现,先是AMD拟花费百亿美金收购赛灵思,再就是IBM谋求再次转型的基础业务的大分拆。
 
这一次可谓是百年蓝色巨人IBM公司历史上的第四次重大转型了,它用行动证明了科技产业无常胜的真理。而这一次IBM押注在了开放式混合云和人工智能这两个有上万亿美元市场潜力的领域。
 
在ICT信息通信产业历史上,IBM绝对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不像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但已经烟消云散的那些企业一样落寞消失,但却在最近二十年中被它培养或跟他竞争的新生代科技互联网企业彻底赶超,成为一个行动迟滞的老人。
 
英雄迟暮,却绝没认输,虽然最近几年的科技产业的台前故事中国很少出现IBM的身影,但是就在2018年,IBM宣布以334亿美元收购云计算开源软件提供商红帽(Redhat),这一消息当时震惊业界,让人仿佛看到那个野心勃勃的巨人再次苏醒。
 
现在,我们看到了这次收购完成之后的“瓜熟蒂落”,IBM决心彻底转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成为开放式混合云的坚定推动者。
 
要知道在云计算市场,IBM已经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在他前面已经有像AWS、微软Azure、谷歌云、阿里云等巨头玩家同台竞争。IBM能否实现“老树开花”,拿到自己的云计算市场份额,再度恢复往昔的荣光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估计IBM自己现在也不知道,结果自然也不会写在计划书里。我们只能透过IBM过去的转型之路和其目前手上的牌面来审视下这次分拆所带来的成功可能性。
 
嬗变者IBM的三次变革
 
翻看IBM一家公司的发展史,简直可以看到半部ICT产业的变迁史。
 
在上世纪60年代,正是IBM耗费巨资押注大型机,才促成了最初计算机产业的起飞。此后,IBM又押中了个人PC业务,却没有看中软件操作系统,最终不得不沦为众多赚取微薄利润的硬件供应商中的一家。
 
蓝色巨人没有继续沉沦,IBM传奇CEO郭士纳在1993年之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转型,重新让IBM这只大象起舞。到了2002年,IBM耗资35亿美元收购了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将企业重心转向企业IT管理和咨询在内的服务业,终于在2005年将PC业务甩手卖给了联想,把硬盘业务卖给了日立,后来到2014年又把PC芯片业务打包送人,x86服务器业务再卖联想,逐渐与硬件领域分手,专注于企业服务。
 
靠着厚实家底,IBM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并未停滞不前,第九任CEO罗睿兰自从2012年就任以后,就一直在推动IBM向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演进发展,但她执掌IBM期间,曾出现连续22个季度的营收下滑。
 
如果拉远了看IBM所选择的技术和推进的战略,都不可谓不富有前瞻性,但贴近了来看,IBM在这十年又在每一个战略的执行上不尽如人意。IBM的公有云的排位一直不升反降,近几年被阿里、谷歌追赶,一度有硬件云被互联网云碾压的说法传出。而IBM投入重金,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Watson,尽管号称全球第一的企业级人工智能系统,但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失败难以让外界看到前景何在。
 
押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IBM的确是走对了,但却走得实在有点步履蹒跚,以至于在2018年提出340亿美金收购红帽,堪称在最后窗口期的一场“豪赌”。赌赢了,再续命几十年,赌输了,未来十年,科技企业可能就更没有IBM的任何话语权和存在感了。
 
今年初,原本负责收购红帽的资深架构师阿文·克里希纳接替退休的罗睿兰成为IBM第十任CEO,他自然更加坚定地继续罗睿兰未尽的事业,走混合云的路线。克里希纳就任后表示:混合云将是继大型机、服务、中间件之后,IBM的下一个永久性平台,而且将比前三大平台“活得更久”。
 
能不能活得更久,还需要再看下IBM云计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IBM是如何将未来押在混合云之上的?
 
要解释IBM如今为什么把重注压在了混合云,以及人工智能上面之前,我们还得看看IBM在真正意识到云计算的重要性之前,做了哪些事情。
 
一件是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一件是IBM大力推行的“认知计算”战略,其实质相当于今天的人工智能战略。尽管“智慧地球”概念超前、愿景宏大,IBM为此每年也投入数十亿美元进行相关解决方案的开发,但最终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响应者寥寥,最终不了了之。
 
“认知计算”也是罗睿兰任内大力推行下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中认知解决方案业务为IBM贡献了大概五分之一的营收占比和将近五分之二的利润占比。但认知计算的业务因为在AI医疗上面的接连失利,已经难以独木难支,其还在为人工智能业务寻找新的增长引擎,而在这一过程中,IBM在混合云(私有云+公有云)上的营收则在逐渐上升,使得IBM不得不将重心更多放在对混合云的布局之上,同时,IBM也发现,人工智能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必须依托云业务才能更好地推进(即IBM提出的“IA For AI”)。
 
另外一个让IBM下定决心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混合云市场的预估,这就是频频出现在所有关于IBM转型报道文章当中“一万亿市场规模”的预判。随着单纯公有云市场红利的逐步耗尽,几乎所有的云计算厂商都盯上了传统企业的IT上云的潜在市场。
 
受到传统IT架构和企业自身特点的限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或者都可以上到公有云,为赢得这一批企业的业务,几大公有云厂商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兼容企业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合云解决方案。而IBM原本就是企业私有云的主要基础设施提供者,同时它又难以在公有云市场同前面几大巨头争夺市场,因此,自然而然地将混合云作为自身独特的战略定位确定了下来。
 
但是IBM押注混合云的思路与几大公有云巨头是不同的。AWS、Azure、阿里云是希望通过混合云的解决方案来达成传统企业的IT业务向公有云迁移,混合云只是一个过渡桥梁。而IBM连同红帽是希望搭建一个开放式的混合云平台,主要是仍然为企业提供专属的私有云服务,同时又能为企业嫁接公有云资源,只是特别强调不让客户被某一家公有云所绑定,可以随时替换。
 
至于这两条发展路线孰优孰劣,目前还尚未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IBM想要发展的开放式混合云一定会遭遇几大公有云厂商的激烈竞争和蚕食。只是按IBM的设想,这一市场的总量足够大,总有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那么,就IBM来说,这次分拆之后,IBM保留混合云和人工智能业务,能够在未来逆风翻盘吗?
 
孤注一掷的IBM,想要成功不容易
 
说回IBM这次的业务分拆,在其将传统业务分拆,也就是把IT基础设施部门业务剥离成立一家独立新公司的消息公布之后,华尔街立刻抱以涨停的反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市场肯定了IBM的这一次壮士断腕一般的绝地反击的。
 
首先,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几乎是所有互联网巨头和传统科技巨头重点投入的方向,IBM此举自然是顺应大势,得到资本市场认可不足为奇。其次,剥离低利润的传统业务,保留高利润的成长型业务,符合资本市场预期,也符合IBM的发展战略;第三,业务分离之后,IBM主体业务可以轻装上阵,避免IT基础设施业务的一些钳制,全力主攻混合云和人工智能市场,战斗力会更加聚焦。
 
IBM布局开放式混合云和人工智能的决心,不可谓不强,收购红帽和这次的公司分拆,就是其下定决心的表现。但是企业战略能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决心,更取决于执行。
 
所以我们要问一句,IBM这一次的分拆和押注会成功吗?
 
从历次的分拆和业务剥离的经验来看,其对IBM的业务增长并没有太大作用,从90年代剥离的网络业务、到后来的PC、硬盘和服务器业务,都并未对IBM的增长驱动形成更大的推动作用,更大的意义在于避免了企业过于臃肿的风险。
 
我们注意到,尽管IBM每次都及早地发现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技术方向,并且也都有重金投入,但是IBM总能把一手“王炸”一样的好牌打得稀烂,究其原因就在于IBM过于复杂的体系设计和过高的战略目标,这一风格可能源于IBM长期以这种企业顾问式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思路来思考问题,总希望通过一揽子技术解决方案体系来搞定问题,在“智慧地球”、“认知计算”已经Watson的解决方案上都有过类似问题。愿景宏大,但难以执行,用大白话来说,客户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会为一套不切实际的方案买单。
 
这些都是IBM的前车之鉴,也是长期以来累积的企业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当然,这些问题是否会出现在分拆之后的IBM的混合云业务的推行当中,这个还有待观察。
 
现在,IBM把通过混合云和人工智能来实现企业增长翻盘的重任交给了新任CEO克里希纳这位技术架构师出身的技术管理者身上了。克里希纳有着类似于微软CEO纳德拉一样从公司内部一路成长起来的履历,有着丰富的业务能力和管理经验。克里希纳被外界很多人看好,是能够比较专注将IBM的混合云战略推进下去的人选。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批新的高管在IBM担任管理层重要职位,比如原Red Hat 的CEO Jim Whitehurst成为IBM新任总裁,领导IBM战略以及云计算和认知软件业务部门,负责监督推动客户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技术;Howard Boville成为IBM云业务负责人,此前任职美国银行。这也是我们能够看到IBM在这场分拆计划后,为数不多的可以增加其分拆后混合云战略成功的因素这一。
 
因为至少有真正懂得技术、市场的人来领导这场必须全力以赴地生存之战,避免陷入IBM过去的“有头无尾”的转型陷阱当中。
 
IBM想要再次起舞,绝不是一场分拆就能实现的,过去经验已经多次证明了。大象除了“瘦身”,还必须学会新的舞步,而我们可以期待这头蓝色巨象在云计算舞台上的表现。